作者:方成
近日,在头条上看到:
“【锦官故事】锦江大桥诞生记”一文,?此文来自XⅩ方志)。文中一段如下:
20世纪50年代末期,锦江宾馆作为成都市第二个五年计划中市政重点建筑项目上马了。设计中,锦江大桥横跨锦江上,和锦江宾馆相配套。而锦江大桥的修建,则成为修建锦江宾馆、贯穿南北大路的关键环节。锦江宾馆的修建,在当时主要是以接待外国贵宾为主要目的,要打通直通双流机场的道路,同时实现当年政府规划的贯穿南北的大路,即延伸人民南路,将通往华西坝的木桥拆去,修一座现代化的大桥。
这条直路穿越当时的成都气象学校(现信息工程学院)和四川医学院(现四川大学华西医科大学)校区直通南门到双流机场。从此两校的校区一分为二,这条南北大道的建成,大大缩短了双流机场和市区的距离。为此,在原锦江的木桥位置上建一座标志性的大桥,成了成都市桥梁史上一件重要工程。
原建在锦江上的“永济桥”,系民国初期所修,主要是供市民去华西坝医院看病就医的。因木桥不能通大型汽车和公交车,十分不便,因此当年在规划中,为配合高档的涉外宾馆建设和市政统一规划,政府要求此桥一定要修得十分配套得体,质量要最优,100年不怕洪涝灾害,50年不过时。
文中还附有1958年修建锦江大桥的照片。

看完这段描述,有点晕!
晕点一:我从1950年起就定居在南河边、现锦江大桥下游约几十米的南虹路口,从来没见过这段河道有过河通华西坝的木板桥!
晕点二:附的照片看不懂!当时在建桥工地的上游两岸,没有大树;而在下游,左岸是建国西路,右岸临江西路才有大树,那是广益坝,两棵有鹰巢的高大树木是广益坝地标之一;而且桥礅的方向也像拦河坝。看来这张照片是冲印时把底片反起放,把它正过来就对啰。

? 晕点三:从没有听说过修建方便民众去华西坝看病的“永济桥”。早先,华西医院在华西坝西端,离老南门大桥更近,看病走老南门过桥就行啰;没必要专修“永济桥”、过桥再走河边金沙寺街到国学巷(四十年代以前,没有南虹路,从现锦江大桥位置不通小天竺街),去医院路也不近。看成都老地图,也找不到永济桥。或许四十年代以前有永济桥,地图不标?哪位老成都能指点迷津?
我所了解的情况是:
1938年,创办于上海的南虹工艺学校迁移至成都,在南河边广益坝西侧建立“私立南虹高级艺术职业学校”,后升格为南虹艺术专科学校,简称“南虹艺专”,南虹艺专西侧河边,又修了南虹游泳池。
1938年12月日寇首次轰炸成都,从此开始“跑警报”;为方便疏散民众,成都开出几个城墙缺口。一个缺口比较正规,修了城门洞和过河的石磴木板桥,就是“复兴门”和“复兴桥”,即新南门和新南门大桥。

? 另外几个城墙缺口就只是真正的缺口,挖开算事;对应的河面上也修了简易的木桥,称疏散桥。
从盐市口朝南走完指挥街、桂花街、瘟祖庙街,就抵到城墙边,再朝东走约几十米,就开有一个城墙缺口;这缺口对到哩南河上,修建了一座木板桥,叫“瘟祖庙疏散桥”;桥的位置在现锦江大桥下游约百米。过桥向南,一条南北向小路,贴着南虹游泳池、穿越坟地、傍唐家菜园(气象学校)、西贴25中(浙蓉中学)到小天竺街,叫“南虹路”。

?

? 这座疏散桥和南虹路,就成了出城南的又一条通道;当然,沿此通道可以去川医看病。
车辐先生在小说《锦城旧事》曾提到这座桥: “他们有些微醺了,看一看对岸的垂扬,江上村绿树成荫,从瘟祖庙通向南虹游泳池的疏散木桥,一江闪闪金光的落日晚照,……”
1947年洪水,瘟祖庙疏散桥被冲毁,这里就有了摆渡船,以维持两岸交通。摆渡船设在疏散桥上游约十米,因为河边还剩有较陡峭的桥头土建物,成了居民倾倒垃圾下河的滑坡。这个摆渡船直到锦江大桥建成后才停摆。上面锦江大桥工地照片中,下游渡船还在运行。

? 当年,过疏散桥上南虹路,东侧第一家是南虹游泳池,第二家是南虹路8号我家。
说在原木桥位置修建锦江大桥,说拆了永济桥建锦江大桥,令人莫名其妙!
还有一点补充,修人民南路,在城南,分割了气象学校、25中学、四川医学院三所学校,三所学校被一分为二。
本来不想写这些,讨人嫌!但看到与地方志有关,相当于千年后的本地史记,还是要多此一举。
希望有高人解晕。
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txgz888.com/9626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