卢骅:抗美援朝历史研究文章为什么要有注释?

《志愿军》1954年8月21日。
近些年来,随着抗美援朝纪念和历史研究的升温,在网上出现了数量较多的相关图文信息。这些图文信息包括学术论文、纪念文章、回忆录、资料汇编等等。其中,有些图文资料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,值得肯定、关注和应用。但有些抗美援朝历史研究图文资料没有注释,也就是披露、引用的历史资料没有注明出处,这样极易带来以下问题:
一是影响到可信度。抗美援朝历史研究分为战争史、运动史和文化史三大部分。这三大部分内容极为宏富,涉及极为广泛,可谓蔚为壮观。我们研究这场战争的历史,主要还是要以相关的历史资料作为依据。但一些网络媒体发表的抗美援朝历史若干图文信息,大多没有注明所述内容的依据及其出处,甚至没有作者姓名,常常使读者产生不信任感,不敢相信所述是否属实,是否值得信任。
二是影响到应用。公开出版物和网络媒体发表的抗美援朝历史图文信息,目的是为了给读者看的,是为了“广而告之”的,是为了“以史育人”的,一般是允许读者引用和应用的。如果这些研究成果没有注明资料的来源和引文的出处,也就是没有注释,读者就不敢或不能引用,也就影响到这些研究成果的应用。
三是影响到信誉。一些网络媒体发表的抗美援朝历史若干图文信息,有些是原创作品,有些是非原创作品。无论是否原创作品,都应该注明资料的来源和引文的出处,包括转载的来源等。如果不加注释和说明,有可能对原创作品的作者以及转载的网络媒体的信誉带来一定影响。人的生命是有限的,但互联网有可能伴随人类长期存在。当后人看到前人这些令人生疑的图文信息,该作何想?该作何论?

《政治工作经验汇编》封面。
历史研究要以历史事实为依据,不能凭空想象,不能杜撰,不能假设。我们的每一篇文章,每一句话,都要有根据、有出处,要根据这些历史事实进行分析研究,得出公正、公允的结论和看法、观点,令人信服。因此,在引用原文时要加以注释,便于读者、研究者核查核对和放心引用与应用。

早期注释范例。
值得注意的是,注释中的引文一定要尊重原文,不能轻易改动,即使原文存在语法修辞问题、错别字等,也要如实引用。我们党的文风有一个优良传统,就是写调查报告,写各种文章(包括学术论文、发言稿、讲话稿和讲演稿等),编印图书和学习材料等等,都十分重视引文的注释和校对工作。譬如,上世纪六七十年代,很多文章引用毛泽东的论述,同时要注明引自《毛泽东选集》第几卷、第几页,以及出版社和版别等。即使中小学生写发言稿,也是如此。因为这是一项政治任务,引用毛泽东的论述是十分认真的,需要逐字逐句校对,包括标点符号在内,均不得出现差错。这种严肃认真的文风和传统使得我们后来受益匪浅,值得继续发扬。
为防止学术论文涉嫌抄袭、剽窃问题,各期刊、报纸等均使用网络审重软件,以此审读论文的重复率,超过一定比例的重复率,就不能公开发表,但引文除外。一篇论文如果引用历史资料过多,或引用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过多,属于自己的研究成果甚少,也是不能刊用的。
怎样注释?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对注释有统一的规定,应当遵照执行。一般地,引用公开或内部出版物,应注明书名、出版社、出版时间、版别和页数。引用报纸文章,应注明文章作者、文章和报纸名称、出版时间、版别等。引用杂志文章,应注明文章作者、文章和杂志名称、出版时间、期数等。引用互联网文章,应注明网站、微信公众号、发表时间和网址等。
(作者是辽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。)
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txgz888.com/8857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