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,20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被授予了来自法国、美国和奥地利的三位科学家,以表彰他们量子信息科学领域开创性的研究。
这些年由于中科大潘建伟教授团队的一系列科研突破,量子信息科学在中国格外火热,一度甚至保健品都要和量子扯上关系,仿佛没有“量子”二字就不高级了。
而这次也很巧,三位获奖者中的奥地利科学家安东·塞林格也正是中科大潘建伟教授的博士研究生导师。1996年硕士毕业后的潘建伟远赴奥地利,就是师从世界级大师塞林格从事量子实验研究。这次导师获奖,潘教授也与有荣焉。
说起潘教授和其导师其实还有个小插曲,潘建伟学成归国后也特别争气,虽然量子纠缠、量子通信不是潘教授发现或者首创的,但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,在具体应用方面,潘教授的团队甚至走在了其导师的前面。
这也导致两人的关系也从简单的师徒转变为了竞争者,相互之间产生不少误会和矛盾,关系一度异常僵持。后面幸好有杨振宁教授从中斡旋,两人才冰释前嫌,重归于好(不得不说,杨老的面子是真心大)。
其实潘教授的例子并非个例,现在在不少科研前沿领域,从0到1的贡献虽然不是中国科学家做的,但从1到“多”的过程中却少不了他们的身影。中国的科学家早已经跻身前沿,甚至不少人已经是相关领域的领军人物。
从这个角度来说,这次物理诺奖也再一次证明,新时代的中国科学家距离诺奖也仅差一步之遥了。
其实相比科研领域,中国的资本市场和国外的差距更为巨大。在科学领域有著名的“钱学森之问”,在资本市场投资者也有著名的“3000点之问”,即上证指数什么时候才能不再跌破3000点。
且不说指数过了10多年依旧在3000点左右墨迹,就说对科技产业的扶持上,中国的股市也是惨不忍睹。美国的苹果、特斯拉、谷歌等等一众科技巨头都是在美国资本市场培育发展出来的,相反我们的华为、腾讯、阿里、大疆却和我们的资本市场半毛钱关系都没有。
如果科技是生产力进步的源动力,那资本市场就是生产力的放大器,一个成熟发达的资本市场往往会对科技进步产生强有力的推动作用。美国的发达也和其金融市场的发达、繁荣是密不可分的。
而似乎看起来,中国解答“钱学森之问”的时间要比“3000点之问”更早些了。
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txgz888.com/13032.html